2)第二十一章丨暂缓急难_兴汉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后世的经验教训,皇帝如何能放任王允在朝廷施为?至于是否让天下人寒心,只要皇帝力保蔡邕,那时就不是寒人心,而是得人心了。

  只是现在骑虎难下,王允说的前后两道制诏相违背却是不争的事实,对此皇帝早有了打算,他本就没想着能全然收下长安附近的军队,在这个事情上与王允硬顶下去,只会两败俱伤。

  能拿下徐荣的三千人已是最好的结果了,至于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下诏收胡轸等人六千兵马,则是为了在起冲突时,能抓住一张好牌来与不知情的王允演一场戏。

  于是皇帝主动退了一步,他在射坚讶异的眼神中郑重的表示了歉意;“司徒所言甚是,我本来是想着帮司徒一把,解决董卓余部,提防有人起兵闹事,如今看来,到是我多此一举。”

  何止是多此一举,皇帝这一下子等若是和王允撕破了脸,任谁都能看出君臣不和,这在那些投机者看来,无疑是好事一桩。幼君和权臣,听上去是权臣说了算,但终归到底,皇帝才是权力的来源。

  没有名分而掌握大权,宛如无根之萍。

  王允清楚自己的劣势,他不过是仗着诛董之威,以及皇帝未及冠不得理政的由头在今后把持朝政。他既不是外戚又没有遗诏,就好比暴富的土豪一夜间修起了违制的高楼,看似豪奢,其实只要一道政令就能勒使拆除。

  所以他也不好逼迫太甚,见好就收,毕竟他与皇帝之间显然不是这一下子就能分胜负的:“老臣叩谢陛下,城北两军对峙,时间长了,怕会惹来变故,还请陛下让尚书台下诏,从中解围才好。”

  他只字不提徐荣那三千人的归属,显然是默认了被编为羽林军的既定事实。皇帝也顺水推舟,主动放弃了掌握胡轸等六千人的意图,虚心道:“那依司徒之见,杨众、杨儒二人该置于何处?”

  皇帝根本没想过会得到胡轸等人的六千人,不过是拿他来做钓王允上钩的饵。而对杨儒等人的诏命不过是张空头支票,皇帝借此用来得到杨氏的支持,至于能不能兑现,全在于王允,而不是皇帝。

  弘农杨氏势力庞大,谁去用它都是把双刃剑。皇帝既想引为助力,又不敢放心大用,处处提防。此时他巴不得王允直说诏书作废,让王允与杨氏彻底交恶,把杨氏推倒皇帝身边来。

  与其说是不给皇帝面子,倒不如说是替皇帝打压弘农杨氏,给皇帝扮黑脸。

  王允想通了关节,自然犯不着做这个傻事,对于他二人的去留,他在来时的路上就有了一个想法:“不然以杨儒为护羌校尉,屯驻郿县,谒者仆射杨众可使其监虎贲。”

  皇帝之所以要与王允作对,仅仅只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诉求,以王允的强势,在诛董之后皇帝绝不会有任何施展拳脚的机会。所以皇帝心里哪怕再是欣赏王允,也得出手为自己争取一丝话语权,避免在杀了董卓之后依然是牵线木偶的命运。

  “至于奉车都尉……”

  皇帝立即摆手打断了王允的话头,坚定的说道:“王斌是我的舅父,本朝历代先帝恩遇后族,我拜王斌为北军中候,是全我孝顺之心,司徒切莫谏阻。”

  见皇帝拿孝悌的名义来压他,而且态度坚定,不肯让步。王允心里虽然不愿见到外戚势力复起,也只得咬牙暂时同意了这项任命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la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