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问_兴汉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他不谨慎,皇帝对杜畿等人是否追究,等同于对这件事的态度,不仅是王斌,就连同样保持沉默、不发一言的荀攸、甚至是黄琬等人都在暗中等待结果。

  皇帝此时看了王斌一眼,笑着说道:“此事岂能开特例,还是让他们去吏治科吧。不过这杜畿的确是个有才的,他提出的河东盐政也的确有称道的地方,此等桢干,舅父可得多多留心。”

  王斌轻吁一口气,知道这事就此揭过了,至于皇帝那番话里隐藏的意思,他一时到没怎么注意:“臣谨诺。”

  “如今天下丧乱,朝廷正是收天下士子之心,以制御天下的时候。”皇帝看了王斌一眼,忍不住说道:“笼络人心之际,的确不宜另设窒碍,阻士子晋升之途。但吏治一事,非同小可,你不要担心会有人会因不满而离心东归。真正的有识之士是不会在乎一个小小的吏治科,也不会在乎这三个月的进修时间。”

  皇帝知道吏治科开设以来一直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声音,就连王斌都不甚理解。为了将自己的意图贯彻下去,皇帝不得不对王斌仔细分辨:“那些人嘴上吵的最欢的,偏偏就是有名无实,担心露馅的虚妄之辈。吏治科本就是为朝廷遴选人才,彼等眼高手低,视入学为折节,正是说明其短见之处,朝廷岂能用这等虚名之人?”

  王斌眉眼低垂,斟字酌句的说道:“唯!君上特设吏治之科,自然是有利于朝廷的用意。荀君的叔父也是一介名士,此次他都不矜名节,亲入吏科,谨守制度,足堪为士人表率。”

  “荀氏多君子,世人诚不欺我。”皇帝简短的答应了一声,忽又说道:“这些时候你就替我管好吏治科,照我前些天说给你的那样去教。主要是让那些人知道朝廷近来改革的大政、以及我用人施政的决心,凡是能在这上面与我契合的,便量才施用。若是没有、并且屡加厥词的,就不予通过,事后发落原籍好了。”

  “臣谨诺。”王斌伏身应道。

  皇帝抬眼看向王斌,笑着说道:“舅父年纪也大了,既是北军中候,又领着中垒校尉,如今还要兼顾着吏治科这边。实在分身乏术,我让卫士令高顺做中垒校尉,是替你分担,不然你忙这么多事,累倒了可不行。”

  王斌知道这是皇帝体念他的身子,并不是有意削权,连道不敢:“老臣不善兵事,北军中候本就是为君上监掌北军所设,此时卸任校尉,正合时宜。”

  皇帝不置可否的笑了笑,王斌的确没有练兵带兵的才能,他手下的中垒营虽然人皆坚甲利兵,武器精良,但到底不如步兵营、射声营,更遑论张辽等人带领的越骑营。

  这不是训练不够,说到底还是王斌的缘故,在古代,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跟主帅有很大的关系,毕竟羊是无法带领群狼获得胜利的。

  所以皇帝早有意向将王斌中垒校尉的官职分给别人,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与时机,如今正好借着这个由头让他心念已久的高顺去将王斌替换下来。

  高顺一手训练出的陷阵营虽然被吕布折损了大半,剩下的十几人随吕布跑到关东去了,但至少皇帝还有高顺这个主将以及百来名精锐,这是自打高顺入宫拜为卫士令时,就一直留在身边的陷阵营骨干。

  因此,皇帝打算直接让高顺带着剩下的这些人,将二千五百人的中垒营打造成新的‘陷阵’营,届时与轻步兵为主步兵营互相配合,或是与骑兵、射声营配合,都能将北军的战力大有提升。

  至于‘陷阵’这个番号,那就可有可无了。

  事情就此告终,到十二月底的时候,尽管有诸多不愿,在名士荀悦的以身作则之下,大批为求入仕的士子哪怕再有怨言也说不出口,无奈之下,最后只得进入太学,在北军中候、领吏治科教习王斌的手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学习。

  友情推荐一下朋友的《崇祯大帝国》,文笔,剧情都是上佳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~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la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