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十一章:蒋瓛的小心思_大明:开局被活埋,洪武求我称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常安商会,创立于洪武十八年,即是朱安穿越过来的第三年。

  朱安深知朱元璋的可怕,最初发家之地,多是在大明边疆地区,远离大明政治中心。

  因古人信息传播速度的关系,朱安在这里暗暗谋下一份基业。

 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,朱安感觉自己羽翼丰满,个人武力超群,这才把雪花盐公之于众。

  不到短短三个月的时间,雪花盐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风靡整个大明。

  不要以为在朱元璋的铁压之下,整个大明就是歌舞升平,相反,洪武年间,各地叛乱不绝,时常发生战乱。

  天灾人祸一同出现,多地百姓流离失所,苦不堪言。

 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接济天下。

  换一个角度来说,这大明的每一个百姓,都算得上是朱安的老祖宗级人物。

  良好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,虽然不至于让朱安变得迂腐。

  但当亲眼看到那卖儿卖女,啃食树皮的场景,朱安的心,终究不是铁打的。

  也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朱安所掌管的常安商会,开始大肆收集粮食,成为粮食,各地赈灾。

  在粮食生意上,常安商会常年要亏损大量白银,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。

  雪花盐独家垄断的庞大利润,让朱安早累计了大量资产,对于这些亏损,完全可以负担得起。

  洪武二十年至今,将近五年的时间,常安商会累计帮助人数,达到了三十多万人数。

  当看到这个粗略的统计,朱元璋的手都有些颤抖,整个人显得十分的激动。

  “好大孙,真是咱的好大孙呀,爱民如子,这才是真正的爱民如子。”

  朱元璋神情极为欣慰,从大孙手里掌管的常安商会的所作所为,足可以看出,大孙的心中,是装着这天下老百姓的。

  在朱元璋看来,这算是朱安交给自己的一份完美答卷。

  这一刻朱元璋老怀欣慰,有孙如此,还有什么不满意的。

  “对了,咱大孙这商会,弄得规模如此之大,难道就没碰到什么难处?”朱元璋有些疑惑的向蒋瓛问道。

  蒋瓛闻言,微微顿了一下才说道:“朱公子的商会,颇得民心,且帮忙平抑粮价,地方官员也是欢迎至极。”

  “其中开设的粥鹏,更是活万民之多。”

  “只是有些同行,如想囤积居奇的一些商人,对其恨之入骨,时常举报常安商会以粮食收买人心。”

  朱元璋轻轻点头,这等行为,确实有收买人心的嫌疑,不过大孙是大明未来的皇帝。

  这些自然算不得什么,日后说起,也是有个好名声。

  “那官员们,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。”朱元璋问道。

  “陛下,地方官员也不是朽木之辈,自然不会受其蛊惑,灾民要是出了事,可是会波及到他们的乌纱帽的。”

  蒋瓛解释道。只是有件事,他却藏在心里没有说。

  那些举报的商人,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la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