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0885章 传世的治国之道_买来的庄稼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音,显示着挎包主人的焦虑心情。

  他赤着脚一路小跑,沾满了泥土的黑灰色左脚刚越过门槛,娃儿就高声地告诉自家父母这个消息。

  “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把粮食收上来呢,家里现在哪来多余的粮食?”

  娃儿的大人不在家,倒是正在蚕房里忙碌的妇人听到孩子的声音,连忙走出来制止自家孩子的大呼小叫:

  “回来了就去担些水回来,准备做晚食。好好在学堂念书就行,家里的事,不用你操心。”

  妇人身着麻布做的衣服,虽说有些陈旧,但身上收拾倒也干净。

  脸上虽有些疲色,但眼中的却是闪着亮光,那是对生活的希望。

  因为今年的蚕子看起来比去年要更好一些。

  有了这些蚕子,孩子上学堂的束脩就不用发愁,甚至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,还能给家里添些肉食。

  因为越巂有牧场的缘故,家里还能向官府租借耕牛,多种些地。

  所以家里的粮食不但足够自己家里人吃,而且还会有些剩余。

  但前些年饿肚子的经历,让妇人把粮食视若性命,把多余的粮食小心地存起来,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本能。

  卖是不可能卖的。

  妇人一家原本是在广汉郡给大户人家当佃户,在冯君侯平定越巂郡的那一年,主家说朝廷不让养那么多人,所以自己一家就被赶了出来。

  最后被朝廷安置到了越巂。

  本来以为这里是蛮荒之地,没想到在冯君侯的治理下,居然还能分到田地。

  再后来,邛都建起了学堂。

  虽然冯君侯已经离开了越巂,可是因为他留下的遗泽,大伙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。

  不少新置的村寨,都会以某个地点为中心,建起小学堂。

  附近几个或者十来个村寨的孩子,只要是编户的人家,都可以前去就读。

  束脩肯定是要的,而且不算太便宜,至少要一个蚕房一年的产出。

  不过也幸好兴汉会在越巂大力发展种桑养蚕,而且越巂所产的蚕丝比别处要好得多。

  养蚕业的兴旺,让越巂郡的百姓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蚕室。

  一个主妇养一年的蚕,就能让孩子去学堂读书,这对于苍头黔首来说,简直就像是做梦一般。

  更重要的是,如果孩子争气,就能保送去邛都的学堂读书。

  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要跨过黔首这个阶层,进入富足人家的行列。

  因为进入邛都学堂,出来以后最低也是兴汉会产业的管事。

  如果孩子再争气些,能保送去南乡学堂,那就意味着正式翻身,成为士吏阶层。

  如果……

  太多的如果,太多的机会,让越巂的百姓心里充满了希望。

  就如这妇人,虽然苦些累些,但她愿意。

  每天天不亮,每个村寨的孩童就在村口结伴,一起步行去数里甚至近十里之外的学堂,成了越巂郡一道特别的景观。

  这一切变化的开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la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