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 101 章 京城李府来人了_我被迫在古代做县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开始,当李昌宪要求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,张克文和何岳等人没有说什么,但是招来的二十多位老先生有点不赞成,说什么古代圣贤以孝道为主,传承礼制。

  当下李昌宪进行了反驳。

  我找你们来的目的,是为了这些孩子们参加科考吗?还是让他们只为做官,光宗耀祖?

  学校教育应当除经学外,还应该设立有商科,数学,格物化学,历史,地理,甚至于医科和军事教育。

  “就这样定了!”

  李昌宪说完后,直接就离开了。

  幸亏大晋朝并不限制女子入学,否则的话,李昌宪还要一个个地说服这些顽固的老先生们。

  至于学什么,他们也并不是要以儒学为主,只是大晋朝二百年来科举制度,令他们的崇尚儒学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。

  为此,也只是争论了一下,也没有做出抗拒的行为。

  毕竟像李昌宪这样投入学堂的已经不多了,大晋朝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两极分化。

  官学和私学。

  官学已经式微,已经成了那些门阀世族子弟进阶官场的摇篮,很少有寒门士子能够进入学习。

  而大晋朝的私学却蓬勃发展,出现了许多私塾、家塾、家学等,但是在这个社会风气下,贫穷人家却又有几个人能够进学?

  不满意李昌宪的教育理念,辞职离去?

  众人一定认为你是个傻瓜,有谁,还是有能力付出以往几倍的薪水来雇他们来万陵县学堂教学。

  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去的,学堂的教学先生已经很满足目前的生活。

  毕竟他们只是教孩子们识字断句而已,李昌宪要教孩子们其他学科,怎么教?关他们什么事,让县太爷自己麻烦就是了。

  李昌宪也没有多大麻烦,只是把自己誊写的有关历史地理等书籍交给他们去念读就是了。

  至于为什么这么写,孩子们懂不懂,李昌宪只能让孩子们自己琢磨了。

  李昌宪没有时间去给他们去讲解,只要把眼光放在商科,格物和化学学科上,每天都在学堂里度过。

  至于军事,那就更简单了,李昌宪直接交给了阿布达等人,让他们传授一些行伍间的经验。

  医科一直没有好的人选,但是随着京城李府的来人,才有了大的改善。

  京城李府来人了,确切地说,京城李府一下子送来了五百多人,包含各行各业,也包含了万陵县目前急需的铁匠,冶炼人员。

  在这些人当中,李昌宪看见了许多李府的熟人,难道说京城李府要把家都搬来了吗?

  更令李昌宪想不到的是,竟然在这群京城李府来的人当中,看到了京城药材铺的掌柜刘宪,和那个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刘,就是自己私有庄子的管事老刘。

  这两个人竟然没有经过自己的允许,被打发到万陵县来了,难道是李府二奶奶把自己的药材铺和庄子收回去了吗?

  这真是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la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