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24.大魏书院!_三国:我爹是曹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乃至于前途走向的东西。

  毫无疑问,就是知识!

  知识决定命运,这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。

  在汉朝,实行的官僚选拔政策是察举制,什么是察举制?其实说是选拔优秀的地方青年上任为官,但其实这也不过是一个表面而已,真正地察举制没根本就不会做到这样。

  真正能够通过察举制当上官,成为察举制的真正受益者的,全部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!

  这个事实,曹植是比谁都清楚。

  遍观三国,能够留下姓名的,百分之九十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物,哪怕就是草根刘备,也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皇室宗亲的名号顶着。

  出身,这已经成为了大汉每一个人的脸面,一个出身低微的人,基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,因为在大汉,教育是被那些世家大族们完全垄断的东西,像是出身低微的人,根本没有接触到教育的机会与权力。

  比如关羽、张飞等人,出身就非常地低微,以至于在后来,即使已经成为了开国大将之后,仍然在史书上没有记载详细的出生日期,这就是所谓的“有死无生”的人。

  而这些人,也基本上只能作为将军冲锋陷阵,用与生俱来的武力去打出一片天下,这种路,却是要艰难而且凶险地很。

  大汉时期的知识,基本上就是完全垄断的,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像关羽张飞一样的天赋,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资本与条件,贫民越贫,世家越大,最后世家过于扩大,野心也渐渐雄起,开始相互斗争不服起来,这才引发了乱世。

  曹植建立的大魏书院,招收的是这些流民,培养的也是这些流民,白天,他们去屯田工作,让自己的孩子们去接受教育,晚上回来,就在学院上课。

  当然,曹植也是明白这些流民们,是不明白知识的重要性的,很多人估计都会不配合,认为这是曹植在抢夺他们的休息时间,是在压迫他们,这些曹植一概都无视了。

  因为曹植相信,一旦他们开始学下去,肯定会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好处,慢慢地,也就不会再有这种怨言了,甚至于还会感激自己,因为自己让他们脱离了贱民的行列,跻身入了少数的知识分子行列。

  所以曹植立下了规矩,强制性地规定他们,晚上必须要上课,不然就不允许他们住在曹植提供的宿舍中,继续出去当流民去。

  于是乎,享受到现在这种安定生活的他们,自然是不想再去当流民那种吃了这顿没下顿的苦难日子了,所以即使心中略有不满,也还是一个离开的都没有,遵守制度在这里生活了下去。

  而之所以曹植要选杨修负责这件事,就是因为杨修在名士的阶层中名头比较响,虽然曹植自己比他还响,但是为了避嫌,曹植还是不能亲自出面做这件事,所以最好的方式,就是让杨修出面。

  在名士中名声响,其对读书人的号召力就会比较强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就像司马徽、孔融、郑玄、蔡邕等人,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聚集起一大堆文人的大儒,而杨修虽然比不上这些人,但是也是颇有名望的。毕竟祢衡“大儿孔文举,小儿杨德祖”这个评价还是摆在那里的,所以杨修一出面,很快也是吸引来了一大群读书人。

  曹植就用这些读书人去教那些流民们认字。

  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la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