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40章 两张照片_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以更加真实的呈现三维结构,呈现出人类可以想象的结构极限。

  标准模型也是经过好几次修订,才有了如今的标准3D效果图。

  “女士们,先生们,我要提出的修改意见,是关于轨道子的轨道位跃迁能量分布传递内容。”一名诺奖得主,开始了自己的发言。

  在早前的认知中,人类以为电子已经是最小的粒子,不可能再细分下去了。

  后来发现,电子可以发生电荷自旋分离现象,可以分为携带自旋性质的自旋子,与携带电荷的空穴子;也可以分为自旋子,与携带轨道位的轨道子。故此按照这个理论,电子可以分为三层结构,外层空穴子、中层轨道子和内层自旋子,由此对电子认识更清晰了。

  “我们都知道,电子并没有办法真正的‘看’到,我们总是会用电子模型理论来形容它,并且将它认为是一个一个电子,对计算有非常便捷的作用。”诺奖得主继续阐述,“只是电子究竟是一个基本粒子,还是一个特殊的物质运动?我对轨道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……”

  按照这位诺奖得主的理解,电子并不是一个真正的“粒子”,只是一种特殊运动方式,这个特殊方式产生了电子的特性,比如带负电荷、自旋1/2、具有固定轨道。当这个运动受到限制,它就会改变自身特性,比如说分裂出负电荷,分裂出自旋1/2性质,分裂出轨道。

  通过对轨道子的跃迁能量分布传递,可以更好地剥离出电子的物质运动效果,从而构建出电子在标准模型中的全新定位。

  杜恪眯着眼睛,一边听诺奖得主的发言,一边修改3D效果图。

  同时心里面是非常赞同这位诺奖得主的认知,因为对方已经涉及到物质运动这个范畴,按照杜恪自己的真空波理论阐释,电子当然是真空波的运动导致。波粒二象性本身就是物质层与能量层的交叉集合,物质与能量就像是一张细密的网,不断的交叉再分裂再交叉。

  当交叉时,表现为粒子,当分裂时,表现为波。

  粒子与波又再度干涉,最终结合成一个标准的粒子模型,但是具体细分开来,这种干涉又是可以一层一层剥离开,从而形成更细致的分化。

  比如电子,剥离了干涉之后,就形成了自旋子、空穴子和轨道子。

  故此。

  杜恪认为,这位诺奖得主的发言,就很适合写进自己即将书写的《真空波》这一划时代的物理神作之中。

  这样一想,他的嘴角便不自觉的翘起一点点弧线,心中颇有一种“天才英才入吾彀中”的豪迈,如今的物理学,可是他杜恪当家做主的时代。

  ……

  一连八天时间,全球物理精英,都在智慧空城上不断研讨。

  有时候气氛热烈的大家恨不得能载歌载舞,有时候气氛恶劣的大家恨不得拔枪互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la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